学术报告精彩纷呈 智慧碰撞百家争鸣——7月27日下午九大分会场现场报道
雄安新区,一座承载着千年大计的未来之城。7月27日,2024年北京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学术年会暨京津冀影像医学协同发展交流会在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盛大召开。在精彩的开幕式和主题报告之后,27日下午,9个分会场同时召开会议,围绕9大专题展开了深入交流。讲者们毫无保留地分享着自己的独特见解,与会者们踊跃发言,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术氛围十分浓厚。
“MRI影像专题”分会场
磁共振成像作为一种重要的医学影像技术,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提供了强大的支持。“MRI影像专题”分会场,上半场余永强教授、查云飞教授等介绍了MRI影像在神经退行性疾病、膝关节撞击和摩擦综合征等疾病中的应用与进展,下半场由郑卓肇教授、赵世华教授等专家围绕超材料的MRI应用、心血管MRI病理影像化及临床意义等话题作了精彩报告,介绍了MRI影像技术在心血管疾病、肿瘤和儿科疾病等领域中的应用进展及临床意义,极大地拓宽了与会者的疾病诊疗思路和临床视野。
“人工智能影像专题”分会场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渗透,其在医学影像领域的发展十分迅速,且具有十分巨大的发展潜力。人工智能不仅可利用图像识别技术给出初步诊断结果,极大地提升了医生的工作效率,而且从多维度、多尺度的数据中分析出更多的临床特征,推动了生命医学研究范式的革命性变化。“人工智能影像专题”分会场,张惠茅教授、袁慧书教授等专家围绕人工智能在骨肌影像领域、肺癌诊疗疗效评估和预测、肝癌精准介入治疗规划、肿瘤演进的分子影像、肺癌不典型CT表现及误诊分析中应用的实践经验进行分享,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专题讲座。其后,由9位讲者展示了人工智能相关研究的优秀论文,为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应用树立了典范。
“神经及心血管新技术专题”分会场
在神经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影像新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神经及心血管新技术专题”分会场,探讨了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心脏磁共振成像等影像新技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以及MRS/MRI等前沿影像技术在脑梗死、脑胶质瘤、缺血性卒中等脑部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和发展前景,为心脑血管病患者带来了更多的生存希望。
“分子影像及中医影像专题”分会场
分子影像作为医学影像领域的新兴分支,其在技术创新和新型分子探针的研发方面均获得了快速发展,为肿瘤等疾病的早期诊治和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机会。中医影像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其将中医的望、闻、问、切等诊断信息与现代影像学技术相结合,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大量的中医影像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为疾病的诊疗提供有价值的诊断和治疗信息。“分子影像及中医影像专题”分会场,围绕医学影像科室规范化管理以及分子影像及中医影像在乳腺导管原位癌、克罗恩病、小细胞肺癌、缺血性脑血管病、直肠癌等疾病中的表现及应用进行深入探讨,助力分子影像及中医影像在疾病诊疗中的深入研究与临床应用。
“妇儿影像专题”分会场
妇女和儿童作为特殊人群,需要医生给予特别关注。“妇儿影像专题”分会场就CT对儿童先心病患者心功能的评估、磁共振在新生儿肺部疾病中的应用、儿童期半侧脑萎缩的影像思路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强调在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同时就妇女胎盘植入性疾病的MRI诊断、子宫破裂和穿孔的影像学评估、孕产妇急诊影像等重要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强调要对孕产妇人群给予重点关注。总之,放射影像技术在妇女和儿童患者中应用时,需要充分考虑其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实现精准诊断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障特殊人群的安全和健康。
“感染影像与腹部影像专题”分会场
影像技术在诊断感染性疾病、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监测治疗效果以及发现并发症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腹部影像则涵盖了对腹部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影像学检查,为腹部疾病诊治提供了重要依据。“感染影像与腹部影像专题”分会场座无虚席,上半场围绕传染病影像、结核性肉芽肿结节、AIDS合并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等感染性疾病的影像学评估展开交流,下半场围绕子宫肌层肿瘤性病变、结直肠癌、肾癌等腹部疾病的影像精准诊断进行探讨,讲者们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数据和精彩的案例,吸引了广大参会者的目光。
“青年影像与神经影像专题”分会场
青年代表着新生的力量和无限的可能。青年影像学者充满朝气与活力,展现出了非凡的创造力和开拓精神。“青年影像与神经影像专题”分会场,青年学组围绕影像医学指南共识评价,影像新技术在脑淀粉样血管病、阿尔茨海默病、脑部重大疾病等神经系统疾病及其在胰腺疾病、结直肠癌肝转移、胃癌等疾病中的应用进展进行深入交流和思想碰撞,青年医生们踊跃发言,自信地阐述着自己的观点,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呼吸影像专题”分会场
影像技术在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方案的制定、疗效评估以及病情监测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临床医生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和决策。“呼吸影像专题”分会场,各位讲者分享了影像技术在胶质母细胞瘤、肺癌、肺内多发结节等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经验,可供医生在疾病诊断过程中加以借鉴。
“影像质控专题”分会场
影像质控对于放射学的规范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其不仅能够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而且对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推动影像诊断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同质化,“影像质控专题”分会场,多位专家分享了他们在影像质控方面的实践经验,其中龚向阳教授对质控流程管理中的护理质控、技术质控和诊断质控作了总结,还分享了自己所在医院的创新改革实践经验,为推进2024版新质控指标的落地做出了表率;郭大静教授基于对放射影像质控现状的思考,提出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线上质控实现全流程质量控制的思路。
总之,此次会议中,无论是台上的精彩演讲,还是台下的踊跃提问,都展现出参会者对放射学前沿知识的极度渴望。本次会议的深入交流,极大促进了放射学科的进步与创新,为推动我国放射学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相信在未来,我国放射学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将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人民的健康福祉做出更大贡献。